十、可悲的李适李诵父子⑾

百年的驿站 2024-05-05 01:59:34

第二年为贞元二十年,到了九月,有志而不能行、有志而不能伸的李诵终于病倒了。他患的什么病?中风,而且相当严重,连话也说不出来了!到次年正月初一,他不能向父皇恭贺新禧,父皇病危时,又不能伺候于父皇身边,似乎都是自己病重的原因吧?其实未必。那一天,老皇帝既死,大臣郑絪(音yīn)、卫次公等于仓促之间被召进金銮宝殿,以撰写大行皇帝的遗诏。谁“召”的?是守候在李适身边的“诸王”,还是宫内的宦官?这个且不去管它吧,总之,老皇帝驾崩,是应该召见文武大臣讨论后事的。问题是,在遗诏的撰写过程中——严格地说,应该是炮制过程中,一个宦官突然插嘴说:“究竟让谁继承皇位,宫中还没有决定呢!”这下子大家都傻了眼,谁也不敢吱声,只有卫次公驳斥道:“皇太子虽然有病,然而他是法定继承人,内内外外都一致拥护;即使万不得已,也应该拥立嫡皇孙,不然的话,定将发生大乱!”郑絪等也转过神来了,纷纷随声附和,事情才决定下来。

李诵(761年2月21日—806年2月11日)

李诵知道人们忧虑惊疑,只得强撑着病体,出来接见禁卫军将领,慌急之间,脚上换了居丧时的麻鞋,衣服却仍然穿着平常穿的紫袍,好不狼狈!不过他的露面,毕竟使人心安定下来。第二天是正月二十四日,李诵才身穿丧服接见文武大臣,正式宣布登基,这就是唐顺宗。对于上述历史记载,吕思勉先生提出质疑:既然发丧时李诵能够强撑着病体接见文武百官,那么在唐德宗弥留时为什么不能强撑着病体见父亲一面呢?由此可见,“太子之不得见,殆有壅遏之者,德宗之涕咽,不惟其疾之忧矣。”话说得很明白:李诵之所以不能够去见病危的父亲,一定是被某股势力阻遏着;而李适的伤心流泪,不仅仅是因为儿子病重,他还为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担忧,担忧很快就会发生一场血淋淋的宫廷政变啊!虽说政变并未即刻发生,可是这对父子——唐德宗李适与唐顺宗李诵,那样战战兢兢地活着,是不是有点可叹而又可悲呢?

李诵虽然做了皇帝,却不能说话,那该怎么处理国家大事呢?办法还是有的,那就是在宫中挂起帷帐,李诵躺在帷帐里,由贴身宦官李忠言与心爱的嫔妃牛昭容伺候于左右两侧,文武百官奏报国事,李诵就在帷帐中批示——他可以点头或者摇头,也许,右手还是可以握笔写字的嘛。二月,李诵任命韦执谊为宰相、王叔文为翰林学士,不久王伾也被任命为翰林学士。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机密诏令,是除宦官之外唯一能自由出入皇宫内廷的官员。当时,具体的施政路径是,王叔文坐镇翰林院处理政务,提出建议并告诉王伾,王伾入内宫见李忠言和牛昭容,由李、牛二人转告李诵。

(《高处不胜寒——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》系列之573)

0 阅读:47

百年的驿站

简介: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