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知青,下乡到边境傣族村,在异域中收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

历年壹沫 2024-02-10 17:05:10

1969年3月,一阵清新的春风吹过昆明火车站。17岁的李明提着简陋的行李箱,握着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,站在人山人海的月台上。他的同学王丽也提着行李箱挤在人堆里,两个人相视一笑,都看到对方眼里闪烁的激动与期待。

“同学们注意了,我们这次下乡的地方是云南省陇川县章凤区叠撒乡,距离边境只有十几公里,是典型的傣族村寨地区。”队长高声喊话,李明和王丽顿时来了精神。即将开始他们的知青生活,与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有了第一次邂逅。

火车缓缓开动,李明端详着王丽精致的侧脸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也许在边疆,我会有机会与丽丽比邻而居,我们的感情会在大山深处开出绚烂的花朵。

一下火车,李明就被陇川慵懒的节奏与热带景色深深吸引。穿着鲜艳衣裳的傣族姑娘在竹楼上织布,竹林间飘来淡淡的烟火气息。

“我们的寨子就在那片竹林后面,叫做姐海寨。”队长指着不远处翠绿的山头说道。

李明一路上目不转睛地看着路边的景色,傣语歌声与鸟鸣虫嘶交织在一起,热带的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

他们到达姐海寨时,村民们已经在村口迎接。一个与李明同名的傣族青年热情地招呼道:“欢迎欢迎,我叫阿明,这就是我们的姐海寨了!”

李明和王丽在姐海寨住下后,开始学着傣族人种地劳作、捕鱼打猎,也结交了不少傣族朋友。有一次,他们去竹林里采摘野果,不小心走过了边境线,进入了缅甸一侧。

“喂!你们别往那边走了,已经过境了!”一位傣族青年匆匆跑来提醒他们。李明和王丽这才意识到状况不妙,慌忙跑了回来。

“真是吓死我了,我们可不能闯进缅甸领土。”王丽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。

这次经历让李明和王丽意识到边疆敏感性,也对两国民众的友好往来有了更深理解。

有一天,李明在小路上碰见一个身着时髦洋裝的女子,发现她竟然是一名从事走私生意的缅甸华人,称自己为“缅婆”。她给了李明一些外国货物,两人开始有了些许私下往来。

傣历新年来临前,村里热闹非凡。村民们庆祝泼水节,互相泼洒清水,祈祷新的一年万事如意。李明和王丽也跟着村民们嬉戏,体验着这个充满欢乐的傣族传统节日。

阿明热情地邀请两人来自己家里的竹楼做客,给他们讲傣语,传授傣族的歌舞。李明和王丽品尝着傣族的竹筒饭和酸笋汤,感觉傣族文化之美不言而喻。

“我妹妹阿花就住在隔壁,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姑娘!”阿明笑呵呵地介绍道,王丽不禁脸红了。

傣历新年的刀杆节上,村里的傣族青年聚在一起跳傣族刀杆舞,李明和王丽也跟着表演节目,赢得民族观众们热烈的掌声......

时光荏苒,李明和王丽在姐海傣族村度过了两年多的边疆生活。他们见证了村寨的变迁,也经历了种种酸甜苦辣。

村里建起了卫生所和学校,李明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常常义务给孩子们修理收音机,也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电路。

然而某年春夏之交的干旱时节,村里出现严重蝗灾,庄稼欠收。李明带头组织大家除蝗,用布条捆扎稻田驱赶蝗虫。王丽也加入收拾烂食腐蚀的废蝗的工作,和大家一起度过难关。

李明和王丽常常一起参加傣族的节日庆典,或是登上附近的观景台远眺缅甸一侧的山川美景,两人的感情也在这开阔的环境中萌芽。

一次,李明鼓起勇气对王丽表白心迹:“我们已经一起在这边疆生活了这么久,你可愿意接受我的心意,与我白头偕老?”

王丽红着脸笑了,羞答答地说:“明哥,我也喜欢你好长时间了。我想我们的爱情,会像边寨的大山一样历久弥新。”

时隔六年,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使命完成,李明和王丽在最后一批知青中招工回昆明。

临行前,村民们组织了盛大的送别会,李明和王丽依依不舍地与傣族朋友告别,承诺有机会一定会再来看望。

回到昆明后,李明在面粉厂找到一份电工工作,白天忙碌于维修电路,晚上则研究着新的电子技术。他的知识与经验也帮助厂里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。王丽则在一家服装厂当起了裁缝,发挥着巧手的才能。

时光荏苒,转眼间李明已经在面粉厂工作了十年,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,育有一子一女。

为纪念知青生活,李明特意组织了一次边疆游,与王丽及家人一起回到了姐海傣族村。

村寨早已改头换面,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。李明和王丽寻访着当年的知青旧居,不禁感慨万千。夕阳下,傣族老朋友的笑脸仿佛还停留在昨日。

这片热土孕育了他们青春的点点滴滴,也见证了中国辉煌的社会变迁。李明决定,今后每年都要带家人再来此地走一遭,缅怀知青岁月,感受故乡的变化。

0 阅读:15

历年壹沫

简介: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,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