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用计离间建文帝和吴高的关系,后来吴高怎样了?

书童读史 2024-05-16 19:00:46

洪熙元年,朱高炽看到吴高的名字后,他居然说了句:“吴高往年多行无礼,把他贬到海南。”吴高死后,朱高炽也没放过他的家人,吴高的家人也跟着发配海南,后来他的家人得以释放。那么,吴高是什么人呢?

吴高是吴良的儿子。吴良曾经跟随着朱元璋征战,尤其是在关于江阴的镇守上,吴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。

江阴是朱元璋在东南的屏障,朱元璋曾经评价吴良,因为吴良保障一方,让朱元璋没有东顾之忧,吴良的功劳很大,车马珠玉都不足以奖赏吴良的功劳。

从朱元璋对于吴良的评价里,也能看出来,他对于吴良的认可。朱元璋曾经评价吴良是当时的吴起。

而且,吴良也是个很知进退的人。吴良作战时身先士卒,奋勇向前,对于士兵的训练,他也非常严格。

军事上,吴良是一个合格的将领,为镇守江阴立下了汗马功劳。生活中,吴良对于声色货利都不喜欢,他喜欢听儒生讲经史知识,并且吴良建立学校,减少赋税,在他的领导下,当地的百姓也是受益不少。

吴良在军事上立下了很多功劳,洪武三年,吴良被封为江阴侯。

吴良的知进退,让朱元璋对于他的猜忌没有那么多。洪武十四年,吴良死于青州。

洪武十七年,吴高袭父爵,吴祯之子吴忠也袭父爵,朱元璋勉励吴高和吴忠,朱元璋提到吴良和吴祯跟随他征战。

朱元璋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,并且勉励吴高和吴忠,要各自立志,毋骄毋怠。

吴高继承爵位后,屡次出山西、北平、河南练兵。

洪武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,“宋国公冯胜、凉国公蓝玉、东川侯胡海、怀远侯曹兴、江夏侯周德兴、鹤庆侯张翼、靖宁侯叶升、会宁侯张温、江阴侯吴高来朝,正旦节辞归,各赐钞公一百锭侯五十锭。”

这是《明太祖实录》的记载,可见朱元璋对于当时的吴高,还是比较满意的。

“二十八年,有罪调广西,从征赵宗寿。”这个二十八年,是指洪武二十八年,意思吴高有罪被调到了广西,跟随着赵宗寿出征。

从《明太祖实录》来看,在洪武三十年九月二十六日的记载里,有一句话是“其安陆侯吴杰、江阴侯吴高以事获罪,可与步骑三四千俾之立功。”

《明史》和《明实录》在一些记载上,是有出入的。后面写吴高的事情,还会有一些记载上的不同。

总之,吴高是获罪了。至于因为什么,史料没有详细记载。

靖难之役,吴高是作为南军将领的身份出现的。

吴高守辽东,与杨文数次出师攻永平。这两人在军事上的配合,让朱棣觉得比较难缠。

朱棣对于吴高的军事水平,一方面说吴高怯懦,但是朱棣也认为吴高是心思缜密之人。而朱棣对于杨文的形容是有勇无谋。

所以朱棣认为,只要去掉吴高,杨文就无能为力了。

朱棣制定了一个计策,离间计。

他派人给两人书信,杨文收到的信里是对于吴高的各种赞美,而吴高收到的信里是对于杨文的各种贬低诋毁。建文帝知道了后,就对吴高起了疑心,于是吴高被削爵,并且被迁徙到广西,就剩下杨文率领士兵镇守辽东,所以杨文率领的队伍战败了。

朱棣这计策,还真是起了效果。

1402年,朱棣登上皇位,永乐元年,朱棣启用了吴高,任命吴高镇守大同。

对于这份任命,吴高也是认真对待。

从《明太宗实录》里,能看出来,在朱棣任命吴高镇守大同后,对于吴高,一度是比较信任的。

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军事重镇,朱棣任命吴高镇守,这道任命本身就代表了朱棣对于吴高的器重。

世事不会一帆风顺,朱棣对于吴高的信任,还是破裂了。

《明史》的记载是,“八年,帝北征班师,高称疾不朝,被劾,废为庶人,夺券。”

《明太宗实录》的记载是来自永乐十二年,“江阴侯吴高以罪免。初高领兵守大同多不法,及上北征班师至兴和,高称疾不朝,被召回京,纵家人给驿及私役有司车牛,又擅以守边官军千百户镇抚张玉等百二十余人随行所过骚扰,为御史成务等所劾,遂免为民。”

时间不同,记载不同,但是都提到了一件事情,朱棣北征班师,吴高称病,没有朝见朱棣。

吴高在大同领兵期间的一些不法事情,在《明太宗实录》里一笔带过,具体有什么不法事情,还真不知道,反而单独记载了吴高没有朝见朱棣之事,历史的一些记载,还真是让人深思。

到了洪熙元年,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,朱高炽把吴高发配海南,吴高死后,他的家人也被发配海南,后来吴高的家人得以释放。

吴高的这一生,还真是比较曲折,作为勋贵的后代,他是有军事才能的,但是在朝堂之上,只有军事能力,还真是不够的。能在朝堂之上生存下去,还真是需要智慧,也需要运气。

史料参考:《明史》《明太祖实录》《明太宗实录》《明宣宗实录》

图片来源于网络,谢谢。

0 阅读:2

书童读史

简介:希望是永远不会死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