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书先生出一副上联,课堂上无人能对,毛主席看到后立马写出下联

嘉慧评国际 2023-12-22 02:32:14

大家都知道,毛主席从很小的时候就对诗词歌赋、楹联对子有着极高的天赋。

他在8岁的时候就写出了:

“狮子眼鼓鼓,菜子煮豆腐。酒放热些烧,肉放烂些煮。”的诗句。

12岁就作出了:

“天井四四方,周围是高墙。清清见卵石,小鱼囿中央。只喝井里水,永远养不长。”

17岁就写出:

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。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。”的壮志诗。

毛主席的父母

事实上,毛主席不仅在诗词上颇有建树,在对对子方面,他也有着非常高的造诣。

1915年,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(后并入一师)的教书先生袁仲谦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出了一副上联:

绿杨枝上鸟声声,春到也春去也。

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,结果此联一出,课堂上,满座寂静,一时间竟无一人能对,这幅对联难对之处在于,它暗藏着雅骂。

表面上似乎只是写鸟叫,但实际上暗含着另外的意思:“绿杨枝上哪只鸟在叫春?是春来了还是春去了?”

所以下联必须以雅骂的形式奉还才行,所以下联难对就难对在这里。

而就在袁仲谦认为在座的所有学生都被他给考倒时。

22岁的毛主席却站了出来,并随即对出了下联,还得到了袁仲谦的嘉奖,那毛主席对出的下联到底写的是什么,让我们接着继续往下看吧!

大家都知道,毛主席除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之外,他还是一位多面手,在历史考据、诗词歌赋以及人文哲学方面都有其独到的建树。

不过你们知道吗?毛主席的古文写作水平那么高,主要仰仗的就是当初他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(后并入一师)的国文老师袁仲谦。

大家都知道,毛主席一生赠人和诗、和词很多,但却很少帮人撰写墓碑,他曾起草过人民英雄纪念碑,也曾帮李大钊、任作民撰写过墓碑,这些人都是革命先烈。

不过你们知道吗?其实除了这些革命先烈之外,毛主席其实还帮过他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(后并入一师)就读时的国文老师袁仲谦(袁吉六)先生撰写过墓碑,由此可知袁仲谦先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了。

毛主席给袁吉六撰写的碑文

那袁仲谦又究竟是何许人也?原来他的来头还真不小,竟然是前清的举人。

袁仲谦

袁仲谦,又名袁吉六,字仲策,是清末的贡生,从小天资聪颖,清光绪八年,湖南辰沅当地的道台巡视葫芦寨,客居在当地一位姓刘的人家,结果晚上睡觉的时候,竟然听到隔壁整晚的琅琅读书声,通宵达旦。

这位道台大人觉得奇怪,便命弁兵将隔壁的夜读者唤来,结果一问之下,得知这位通宵读书的人正是袁仲谦。

当时道台大人见袁仲谦身穿一身破旧的长衫,于是便以此为题考他,给他出了一副上联:

“小学生蓝衫扫地”

没想到袁仲谦才思敏捷,他稍加思索,便随口答道:

“老大人红顶冲天”

道台大人于是对他青眼相加,还赠予他一部古书,并对随行的部下说道:

“莫道苗乡人愚昧,平生少见此奇才!”

后来,袁仲谦果然在29岁那年考中了光绪丁酉科拔贡。

1912年,袁仲谦迁居到新化,第二年到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(后并入一师)担任国文老师,而当时毛主席正是袁仲谦第八班的学生。

戊戌变法失败后,康有为、梁启超的文体曾在中国各大学校风靡一时,当年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同样也是如此。

毛主席在湖南第四师范大学就读时,跟当时的学生一样,非常崇拜康、梁文体,结果遭到了袁仲谦的嘲笑,袁仲谦认为梁启超对文言文,尤其是古文,根本就是半通不通的水平。

1936年,毛主席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时,就曾说起这段往事,毛主席说:

“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国文老师,学生给他起了个袁大胡子的外号,他嘲笑我的文章,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。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,认为他是一个半通不通的人,我不得不改变我的文风,去钻研韩愈的文章,学会了古文的措辞。所以,多亏袁大胡子,今天我如果需要的话,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古文。”

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和斯诺

袁仲谦语重心长地告诉毛主席:

“作文之道,首应务本,完全摹仿康、梁,实非所宜。文章妙来无过熟,要多读、多写、多想、多问。”

后来看到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学到了古文的精粹,还赞赏毛主席有“孔融”之笔,“挽天下危亡者,必期斯人也!”

再让我们说回文章开头的对联,1915年,袁仲谦为了考核学生,在课堂上出了一个上联:

“绿杨枝上鸟声声,春到也,春去也。”

结果整间教室鸦雀无声,一时间竟没有学生能对上,就在袁仲谦觉得这幅上联已经将学生们考倒时,毛主席站了出来,并在稍加思索片刻后,立马将下联对了出来:

“清水池中蛙句句,为公乎?为私乎?”

毛主席的下联,是内藏典故的,据《资治通鉴·孝惠帝》记载:“帝为人戆騃,尝在华林园闻虾蟆,谓左右曰:此鸣者,为官乎,为私乎?”

历史上著名的“何不食肉糜”的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中听到蛤蟆叫声,竟对着旁边的人说:

“这些叫唤的癞蛤蟆是官家的,还是私家的。”

晋惠帝司马衷

这把他旁边的侍从们都听笑了,都觉得这个皇帝问些无聊问题,最后官员回答他:

“这些癞蛤蟆,在公家的地方叫就属于公家的,在私家的地方叫,就属于私家的。”

毛主席在这里化用了这个典故,以“清水池中蛙句句,为官乎?为私乎?”做下联应答,堪称绝对。

大家对此怎么看?也可以在下方进行留言或评论,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帮忙点个关注哦!

1 阅读:218

嘉慧评国际

简介: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