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路军一次损失497人!团主力距离4公里,为何没有救?

如松谈历史 2023-12-03 06:57:01

作者:武陟东旭

1940年12月22日凌晨4时许,八路军冀中第10分区32团主力部队(欠第3营)踏着晨露,来到定兴县北田乡的佟高村和后台地区宿营。

其中,1营住在后台村,团部和2营以及机关人员住在佟高村。

(后来有文章说,32团都住在佟村是不对的;抗战期间,八路军部队宿营分散驻扎是一个常识,这样可以避免被敌人一锅端。)

他们脚步轻盈,行动秘密,连村里的狗都没有惊动。

经过连日行军,战士们人困马乏,倒头便睡。

谁也没有想到,危机悄悄向他们袭来。

仅仅一个多小时后,村子四面响起了激烈的枪声。

听到枪声,团长刘秉彦、政治处主任明枫、冀热察区书记马辉之一骨碌爬了起来。

马辉之是高级干部,他之所以在32团,是有原因的。

第10分区下面有3个主力团,分别是第27团、29团和32团。

其中,32团以原先的军区第1大队为班底,在这个基础上编入了第3和第4大队各一部,是当时10分区装备较好的主力团。

这个团不仅负责执行冀中方向的作战任务,还配合冀东、平西友军进行作战,具有相当的机动作战能力。

32团是一支铁军,当时10分区有个口号“学习32团,争当抗日模范”。

1940年底,冀热察为了加强与10分区的联系,为10分区培训了一批机要、报务员,并给他们分配了一部电台,同时让书记马辉之率领部分干部前往巡察。

为了保证马书记的安全,上级派了20多个精干战士,还有一个骑兵排。

没想到,马书记刚到32团不久,就遇到了险情。

哨兵气喘吁吁跑了进来报告说:“日军已经将后台村包围。”

其实当时枪声在村东响起,村里还没有爆发战斗。

“有多少人?”

“不清楚,看样子有几千人。”

他们全都被呆了,大家心里都产生一个疑问,敌人是如何得知32团行踪的?

既然得知,他们为何不包围团部,直奔1营所在的后台村?

不管怎么说,敌人来了,就只能迎战,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。

当务之急,是对1营进行增援,同时护送首长突围。

首先,警卫连护送马书记和直属队渡河而去。

首长离开后,参谋长朱湘海挺身而出:“团长,让我去增援1营,我熟悉地形!”

朱湘海之前长期在这一带活动,对地形了如指掌,刘秉彦团长点头同意,让他带领一个连对1营进行增援。

刘秉彦将军

他们打算从沟市村渡拒马河向南,绕过去进去营救1营。

但是,前来突袭的日军指挥官显然有所准备,他们在河对岸埋伏了重兵,打算“围点打援”。

战士们刚刚下河,就被埋伏在河对岸的数百日军发现,机枪和步枪子弹雨点一般射来,参谋长朱湘海壮烈牺牲,部队伤亡也很大。

话分两头,得知被日军包围之后,营长贺正保立即召集各连连长开会,紧急商讨战斗方案。

贺营长冷静分析:“后台村子东面是河,它的北面还是河,根据枪声来看,村东枪声更紧密,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兵分两路从西、南两面突围。”

大家一听,觉得他的注意不错,都表示同意。

4连长李林带领连队向西面杀冲,副营长带领其他战士向南面突围。

贺营长带领一个连的战士守在东面,负责阻击鬼子的进攻。

不料,这样一来,却中了敌人的奸计。

日军采取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,他们先在河东岸使劲打炮、开枪(并未直接袭击1营),制造假象,让我军指挥员误以为敌人主力在东面。

其实,他们是在北、西、南三面也埋伏了重兵。

我军主力误以为这三个方向没有什么敌人,结果遭到了敌人猛烈的攻击,措手不及。

这时,1营长率领的阻击队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战,取得胜利后,打算杀出去。

这时候,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,前来视察工作的晋察区委书记马辉之竟然来到了村里!

他们毫不犹豫地杀回了村里。

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战斗,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进攻,掩护马书记等20余名非战斗人员冲出了重围。

除此之外,1营副营长李俊贤率领战士,带着总支书记王力华等人冲出了敌人包围圈,绝处逢生。

留在河北岸的1营战士和负责掩护的特务营战士,打得非常悲壮。在将近15个小时的战斗里,他们一直在跟敌人激烈交战。

后来没了子弹,大家就扔手榴弹。

手榴弹用完后,战士们上了刺刀,他们视死如归,吓得日军心惊胆战。

刺刀也卷刃了,他们用枪托砸,用牙齿咬,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,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。

这些年轻的战士,有的是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,有的是抗战爆发后参军的河北儿郎,他们风华正茂,对未来充满憧憬。他们为了抗日,流尽最后一滴血,视死如归,倒在了战场上。

据战后统计,一共有497名干部战士牺牲,其中包括32团参谋长朱湘海、1营营长贺正保、副教导员杨文贤、2连指导员王世英、4连长李林、卫生队长闫新华,还有冀热察区武委会主任王治良、冀热察区交通大队长郝立本。

为了抗战的胜利,他们长眠在这片土地上。

人们在雄安新区北后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

文章写到这里,并未结束,因为有三个问题还没有答案。

问题一:敌人如何得知32团行踪?

原来,32团来这里之前的几天,27团曾经在这里驻扎,被日军发现。

27团指挥员很机智,觉得此地不能久留,必须换一个地方。

而日军觉得27团还在,就调集了附近几个县的3000多名日军、2000多名伪军前来包抄。

问题二:马书记为何会出现在北后台村?

马书记他们渡过拒马河,过了沟市村,发现东边有枪声,北后台1营这里没有激烈枪声,就决定与其会合后继续向南,结果误入敌人包围圈。

问题三:团主力哪里去了?

一说在他们驻守的佟村也发生了战斗,很担心抵挡不住敌人,危及到已经过河的马书记安全,就决定毁掉了木桥。

一说是过河的部队为了安全,所以那样做的。

无论如何,因为桥断了,在南岸发生战斗时,团主力鞭长莫及。

无论是10分区大事记,还是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第32团史料中,都提及了这些因素,指挥判断失误是一个因素。

但客观来说,日军发动“扫荡”之后,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,平原作战又非常困难,伤亡在所难免。

这也说明,抗战是艰苦卓绝的,日军是凶残狡猾的,抗日战争的胜利十分不易!

后记:

马辉之,新中国成立后任交通部副部长等职。

刘秉彦,开国少将,曾任河北书记、省长等职。

参考文献:

1.《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》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办公室

2.《红色印记·雄安》:北后台烈士陵园

【深耕战争史,弘扬正能量,欢迎投稿,私信必复】

0 阅读:0

如松谈历史

简介:感谢大家的关注